應縣木塔

应县木塔位于应县佛宫寺内,塔的南侧为佛宫寺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内有四大天王殿;东南侧为钟楼,西南侧为鼓楼,均为二层单檐歇山顶式方形建筑;山门外相隔一座广前有一座清同治二年(1863年)所建的三门四柱悬山顶牌坊[8]:13-15。该塔是一座楼阁式木塔,全塔通高67.31米[c]。该塔由下至上依次可分为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

台基

编辑

木塔修建在一个高约4米左右的石砌台基上,共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下层为边长40米左右的方形基座,四个方向均建有月台;上层台基呈八角形,直径35.47米,在正东、正西和正南三个方向建有月台。上层台基的各角和月台各角均有一块突出的角石,角石上均有辽代的狮头浮雕。南面月台下方镶嵌有两块碑记,西侧为“重修释迦塔寺记”,东侧碑额可辨认内容为“释迦塔寺碑”,在此五个字前还有三个字无从辨认。[13][14]:6,18

塔身

编辑

明成祖題字牌匾“峻极神工”

台基上为木构塔身,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直径30.27米,外观看共有五层,由下至上略有收分,第一层至第四层的每层内部均建有一层作为上一层基座的暗层。塔身由下至上共使用了54种斗拱,这些斗拱为木塔提供了良好的抗震能力。[15][16]

应县木塔一层释迦佛造像

第一层总高11.5米,共有三周柱子,其中最外层副阶柱每面分为三间,中间一层为檐柱,每面也分为三间;最内侧为内槽柱,每面一间。内槽部分直径10.25米,在南北两个方向开门,原有门板痕迹已经无存,其余六面为厚约2.86米的墙。在内槽外侧2.38米的位置有一圈厚达2.6米的外檐柱墙,正南正北两侧开门。两堵墙之间为回廊,外侧建有回廊西南面有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木制楼梯。内槽正中有一尊高约10米的释迦造像,顶部建有藻井。内槽的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壁绘有辽代风格的壁画,其中有金刚、天王、弟子、供养人等人物造像,但由于色彩过于鲜艳,可能是后世模仿画风重修制作而成的。[14]:6[8]:3-11

佛宫寺释迦塔第二明层的塑像

第二层以上各层平面基本与第一层相同,每层均有两周柱子,外檐每面三间,四个正面有四扇格子门,四个斜面各有两扇,且两扇之间有一根心柱。各层顶部各有一层屋檐,每层在外侧均建有可供人行走的平座,平座外侧围有勾栏。塔身内的回廊有木质楼梯可登至顶层。第二层至第四层的内槽可分为三间,第五层南面分为三间,其余各面仅分为两间。每层内槽均安放有塑像,其中第二层的坛座为方形,上方有一佛二菩萨和两尊胁侍菩萨的造像;第三层的坛座为八角形,上方塑有四方如来佛造像[d];第四层为释迦牟尼像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等造像;第五层为毗卢舍那如来佛和八大菩萨造像。其中第四层文殊普贤造像经确认为辽代所塑原品。塔身顶部为高10米的塔刹。[7]:128[13][17][8]:3-11[3]:21[15][14]:7

明武宗題字牌匾“天下奇观”

应县木塔内共有54块明、清、民国时期的楹联和牌匾。其中在木塔第一层南门外挂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所立的“万古观瞻”牌匾。第三层南侧檐下挂有一块木塔匾额中最古老的“释迦塔”木牌,上面记载了应县木塔的多个重修年代;东南面檐下挂有宣统三年(1911年)应州知事任绪瀛所写的“峻极于天”牌匾。第四层南侧外檐挂有明武宗朱厚照所写的“天下奇观”四字牌匾,东侧和西侧各挂有一块“金城[e]”和“雁塔[f]”牌匾。第五层南侧外檐挂有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所写的“峻极神工”四字牌匾。第二层至第四层的南门各有一副楹联,其中第二层为“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第三层为“俯瞩桑干滚滚波涛萦似带;遥临恒岳苍苍岫㠉屹如屏”,第四层为“点崄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7]:127-128[8]:12-24[18]

塔刹

编辑

应县木塔的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制塔刹。塔刹高12米,整体由刹座、刹身和刹顶三部分组成。刹座由砖砌基座和铁质仰莲组成,上方承接刹身;刹身则由铁制覆钵和五重相轮组成,上方承接刹顶;刹顶由铁铸圆光、仰月、宝盖和宝珠等部分组成。以上所有部分的中心由铁铸刹杆串联起来。在铁制仰月下有8条铁链分别和塔顶各檐角垂脊末端固定。[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