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塑料箱处置难到底该属于哪种垃圾?
“谁要那个呀!你问问他们专门收废品的吧,兴许能收。”当记者问起泡沫塑料制品时,这位女士直摇头。根据她的指引,记者来到不远处的7号楼前的一个正规废品回收点,在这里,各类可回收物有序地堆放在楼前,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列出了可回收物品清单,泡沫塑料制品不在其列。黑板上留有废品回收人员的电话,记者拨通后,对方明确表示不回收泡沫塑料制品,即便不当废品卖,白给他也不收。“不是钱的问题,你给我,我也没法拉,你就先扔垃圾桶旁边吧。”
“算可回收物,但是没地方回收,这确实是个问题!”小区居民王先生告诉记者,自从5月1日新条例实施以来,他便注意到了泡沫塑料制品难回收的问题,也向12345反映过,希望能尽快得到解决。“这些泡沫塑料箱放在家里一动就掉渣,粘得哪哪都是,特别难打扫,而且还占地方。”
物业称“不是不清理是出不去”
泡沫塑料制品难以和其他可回收垃圾相提并论,想要处理不得不单拎出来,多一道麻烦。很多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泡沫塑料箱不是不清理,而是出不去。
朝阳区颐香锦苑居民反映,小区内产生的塑料泡沫箱清运不及时,常堆积于3号楼南侧的草坪上,和很多枯树枝、树叶堆放在一起,有碍观瞻且存在火灾隐患。5月12日记者赶往现场进行探访,小区物业经理高先生带领记者到3号楼南侧进行查看,发现居民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大大小小的塑料泡沫箱堆积在一起,占据着小区的绿地。值得注意的是,该小区整体环境优美,并不存在其他垃圾或可回收物滞留的问题。
高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小区正在修理水管,所以才导致泡沫塑料箱的暂时滞留。小区里有粉碎机,可用于粉碎垃圾,压缩暂时存放的空间,但这一办法对于泡沫塑料制品是行不通的,粉碎后根本无法收拾。修理水管期间,其他可回收物的清运没有受到影响,只有泡沫塑料箱无人回收,需要另外的清运渠道。“等我们把水管修完,这两天肯定就要处理这些泡沫塑料箱。”
泡沫塑料箱积压商户头疼
废弃泡沫塑料箱每天“出产”量最大的并不是居民小区,而是各菜市场,运送生鲜、水果都少不了它。记者走访东城、西城、海淀、丰台等多个区的菜市场,发现泡沫塑料箱的难题更为突出。
在大黄庄南里小区附近的京天生鲜超市里,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求的生鲜、蔬菜、水果一应俱全,几乎所有摊位都会用到泡沫塑料箱。有商户告诉记者,每天摊位所产生的所有可回收垃圾都会一并先放到市场外的空地上,等待废品回收人员清运。像纸板、纸箱类的可回收垃圾是可以按重量算钱的,“唯独泡沫塑料制品难处理,别说卖钱了,能有人处理就不错了。”走访时记者看到,一家生鲜店没来得及清理的泡沫塑料箱在店内已经摞了一人多高。
京天生鲜超市门外,废品回收人员正忙着打包空地上的各类可回收物,唯独不见泡沫塑料箱。他告诉记者,泡沫塑料箱的确会送到这里来,只是处置方式与其他可回收物完全不同。
“一般的可回收垃圾1公斤能卖2块钱吧,但泡沫塑料就不能这么算。”废品回收人员简单算了笔账,同样是1公斤可回收垃圾,泡沫塑料箱所占的空间是其他物品的5至6倍,难储存、难清运,可再利用价值不高,几乎没有地方收购。“现在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再联系一些闲散的废品回收者,让他们帮忙分批消化,至于他们拿走送到哪或者做什么了,我也不清楚。”
在朝内南小街菜市场里,记者在一位商户的指引下看到难处理的泡沫塑料箱贴着菜市场后墙散乱堆成了一排。这位商户告诉记者,现在泡沫塑料箱只能靠废品回收人员帮忙捎带手拿走,大约两三天才能收一次。“别看每个摊位每天扔掉的泡沫塑料箱不算太多,可作为菜市场,一天下来量还是很大的。”
在走访多家菜市场时记者发现,商户对于泡沫塑料箱的回收问题都很头疼。他们反映,为了保鲜,泡沫塑料箱是必需品,没有其他替代物,而且水果、生鲜送来的时候,都各自有箱子,所以几乎不存在这批卖完了箱子可以再利用的情况。这些泡沫塑料箱在自己的摊位没有地方储存,在市场里囤积时间长了作为易燃物还有安全隐患,难过消防检查关。现在能回收泡沫塑料箱的专人越来越少,大家都盼望能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共性问题共同解决
根据市民的诉求,近期记者探访了多个小区,发现多数社区都在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认真回应和接受各方意见建议,积极推进分类工作。但令人意外的是,个别社区或街道工作人员由于担心被检查、被批评,不愿把垃圾分类中遇到的问题拿到“桌面”上来,请相关各方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而是竭尽所能“捂”问题,这也导致不少共性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我建议您删除刚才拍下的所有照片,谢谢您的配合。”记者采访时,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一直“盯”着记者,直至在手机的已删除项目中把照片彻底删除,才“护送”记者离开小区。这一幕发生在5月11日下午,地点为惠河东里东一时区小区。
5月8日,该小区居民通过微博反映小区垃圾分类效果不理想,且现有的垃圾桶不够用,并在微博中晒出了两张照片,照片中的3个垃圾桶均呈满溢状态,旁侧散落着大量的泡沫塑料箱及大大小小的垃圾袋。
根据居民的反映,记者在实际走访中看到,属地街道、社区实际上已经关注到了居民诉求,且正在逐步解决当中,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已大有改善。5月11日,记者在现场发现,满溢的垃圾桶已经清理完毕,在小区各处,都可以看到新增加的桶站,大多是3个其他垃圾桶加1个小号的厨余垃圾桶。经向居民核实情况,有居民建议进一步调整分类垃圾桶的配置比例,比如目前厨余垃圾桶较小,一旦被盛满,有人就可能将厨余垃圾扔进其他垃圾桶中。
在现场调查核实时,记者碰巧遇见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记者向其亮明身份后,对方“建议”记者删除照片。记者在现场也电话联系了属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与现场社区工作人员的说法一致。
其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后,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压力都很大,对此大家有目共睹,目前条例仍处于实施初期,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遇到,很多具体流程还没有理顺,再加上广大市民高度关注,自然会遇到种种难题。梳理市民近期向12345提出的有关垃圾分类问题我们也发现,实际上很多问题并非个案,也并非某街道、社区、物业工作不力所致,而是因为涉及多个责任主体,需要协调沟通来共同破解。何不尝试抱着更开放的态度,多沟通、多倾听,依靠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难题,群策群力推动工作。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 《新华网》 作者:景一鸣,傅丹桐,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麦电网”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